爆發的儲能市場已成為眾多電池企業新的增長極。
面對十年甚至更久,儲能稱得上一條長坡厚雪的高成長性賽道。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測稱,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逼近500GWh,到2030年,儲能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2300GWh,市場規模將超3萬億。
如此廣闊的儲能市場空間,不僅吸引了寧德時代、鵬輝能源、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德賽電池等老牌電池在在儲能電池賽道競速,還讓海辰儲能、楚能新能源等專注儲能的電池“新星”加速加碼儲能賽道。 不少系統集成商以及下游的相關企業也開始向上布局,加大儲能電池的產能布局,以滿足市場日益增大的儲能需求,如天合儲能、中天科技、寶豐集團等;南方黑芝麻、龍凈環保等跨界企業也相繼加入儲能電池這場擴產潮,一時間儲能電池成為行業擴產“香餑餑”。
10月10日晚間,寧德時代發布《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165億元至180億元,同比增長112.87%至132.22%。儲能已成為寧德時代重要增長極。
的確,自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一舉躍為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榜首,儲能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就為其貢獻超127億元的營業收入。寧德時代還在儲能電池領域與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中國華電、三峽集團、中國能建、陽光電源等重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繼續鞏固龍頭地位。 業內人士表示,第一梯隊電池企業在儲能領域的火熱,對整個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積極帶動作用。
此外,寧德時代在儲能領域擴產步伐絲毫不懈怠。9月28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公司擬在河南省洛陽市投建新能源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總投資不超過140億元。而在今年 4月21日,寧德時代官方稱將在廈門總投資130億元建設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總體來說,在寧德時代分布在全球13座工廠中,此前已有重慶、肇慶等工廠生產儲能電池,現如今廈門和洛陽也將成為寧德時代儲能電池重要生產地。 有了第一梯隊企業的帶領,第二梯隊電池企業策馬揚鞭,大手筆擴產迎頭趕追,希冀將儲能打造成公司新的增長極。
其中億緯鋰能的擴產步伐較為引人注目。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至2022年間,億緯鋰能至少披露了五個規模較大的動力儲能電池投資項目或建設項目,投資金額合計不低于665.21億元,涉及產能不低于262.61GWh,項目涉及湖北荊門、四川成都、云南玉溪、云南曲靖、遼寧沈陽等省市。
此外,中創新航于去年5月總投資280億元的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項目落戶成都;欣旺達規劃投資213億元用于50GWh的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產能項目;孚能科技規劃了24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用于儲能領域;鵬輝常州、柳州、浙江等幾大生產基地的陸續擴產,預計將于2023年釋放出40GWh的產能, 規劃2025年達到100GWh,其中80%供給儲能需求。國軒高科、珠海冠宇、德賽電池等也已啟動了儲能電池的產能規劃。
還有一些新晉電池企業專注儲能賽道,如海辰儲能、瑞浦蘭鈞、力神電池、海基新能源、楚能新能源等,正邁大步子進行擴產,以應對儲能賽道與日俱增的需求。 海辰儲能作為新銳電池企業的代表,專攻儲能賽道,研究儲能電池內核。今年6月份,海辰儲能宣布在重慶投資130億元新建50GWh新一代儲能鋰電池生產基地。按照海辰儲能發展規劃,到2025年,將實現滿產產能135GWh,從行業聚焦、產業技術、產品布局再到產業鏈生態,助推儲能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而瑞浦蘭鈞、力神電池、海基新能源、楚能新能源新晉電池廠商也在大力加碼儲能電池。 除了電池領域的“專業選手們”加碼儲能,還有一些下游或相關企業也在儲能電池領域加速擴產。 寶豐集團規劃投資964億元,建設儲能全產業鏈項目。在蘇銀產業園建設年產200GWh電芯和儲能集裝系統;在寧東建設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30萬噸石墨負極材料、34萬噸電解液。目前準備開工建設100GWh儲能全產業鏈項目。 目前,天合儲能已完成150Ah\280Ah儲能電芯的開發,合資10GWh電芯生產線產能正在逐步達產。 10月12日,派能科技10GWh鋰電池研發制造基地項目開工。據悉,該項目主要建設10GWh儲能電芯和系統組裝生產線、電池制造和系統組裝廠房、研發中心及配套設施,總投資50億元,達產后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中天科技生產基于電力儲能系統用的方形鋰離子電池,布局25Ah/50Ah/105Ah/210Ah四條產線,正在形成年產5GWh鋰電池儲能系統的生產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來自其他行業的企業,也被高景氣儲能電池賽道所吸引。
10月10日,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增資天臣新能源。增資完成后,南方黑芝麻持有天臣新能源 59.09%股權。本次增資后,天臣新能源擬同步在江蘇南京、江西南昌布局超19GWh儲能電池。
而1天前(10月9日),龍凈環保發布公告稱,擬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政府行政區域內投資建設磷酸鐵鋰儲能電芯項目,設計產能5GWh,總投資約20億元。
眾多玩家涌入儲能電池賽道,一方面源于儲能電池的需求旺盛。有業內人士告訴高工儲能,目前對于儲能電池訂單,大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甚至有些企業的電池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另一方面,也源于一系列政策驅動和市場激勵下,各地競相加快發展儲能。相關地市政府擬打造新能源產業鏈中,電池產業均可作為此鏈條核心。
而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502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7%;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2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31.8%。可見,雙碳趨勢下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也迫在眉睫。在多層因素驅動下,儲能已發展成為繼電動汽車、光伏之后最景氣的新能源賽道之一。
尤其在進入2022年以來,儲能行業迎來一系列利好政策,不僅給行業打了一劑“強心劑”,還增強了各企業加碼儲能電池的信心——
· 1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設定了新型儲能的發展目標;
· 4月,《“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加快戰略性、前瞻性電網核心技術攻關,支撐建設適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電源友好并網、源網荷雙向互動、智能高效的先進電網;
· 6月,《關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調度運用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完善適應儲能參與的市場機制,鼓勵新型儲能自主選擇參與電力市場,發揮儲能技術優勢,提升儲能總體利用水平,保障儲能合理收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 7 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GW 以上。
伴隨儲能電池產業走向火熱,企業加碼投資儲能電池產業呈現三大特征。
一是新老電池企業齊出手,跨界企業“踩點”入場。
這次擴產潮中老牌動力電池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鵬輝能源、欣旺達、孚能科技等,還有主營業務聚焦儲能賽道的電池新星海辰儲能、瑞浦能源、力神電池、楚能新能源等。
此外,天合儲能、中天科技、派能科技、寶豐集團等下游企業謀準儲能風口再次擴張電池領地;而南方黑芝麻、龍凈環保等其他行業也選準行業爆發的時機宣布入局儲能電池領域。
二是投資規模巨大,萬億儲能市場規模效應初顯。
寧德時代擬斥資140億元在河南投建洛陽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億緯鋰能投資今年以來披露了金額合計不低于665.21億元動力儲能項目,其中儲能份額將近一半。鵬輝能源、派能科技等多家公司也全力加碼涉儲能電池的投資、投建或擴產,投資金額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年內,就有26個與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制造有關的擴產項目公布,它們的投資額合計將超2900億元,產能合計達820GWh,萬億儲能市場規模效應初顯。
三是儲能電池賽道競速明顯,未來或將出現儲能賽道專業電池重量級選手。
比如,老牌電池企業億緯鋰能大手筆擴產,或將補齊與其他電池廠商相比其在儲能領域后發的短板,沖刺排名更靠前的電池地位,其擴產規模相當引人注目。
而新銳電池企業如海辰儲能專攻儲能賽道,憑借強大的電芯力成為儲能賽道名副其實的“黑馬”,應電力儲能需求擴張,快速展開產能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天合儲能、寶豐集團、中天科技等下游或者相關行業,希望能夠憑借儲能電池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高增長。
但行業仍需要警惕的是,密集擴產也可能帶來產能過剩的風險,尾部企業將面臨淘汰出局的風險。但隨著技術突破、規模效應顯現,行業洗牌也將提升行業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