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b95zx"><del id="b95zx"><dfn id="b95zx"></dfn></del></pre>

      <output id="b95zx"><cite id="b95zx"></cite></output>

      <pre id="b95zx"><mark id="b95zx"><progress id="b95zx"></progress></mark></pre>
        <p id="b95zx"><del id="b95zx"></del></p>

        <ruby id="b95zx"></ruby>

        <del id="b95zx"></del><p id="b95zx"><mark id="b95zx"></mark></p><p id="b95zx"></p>

          股票代碼 688353

          Cn|En

          高工儲能 | 調頻儲能900億藍海

          2022.03.24

          儲能調頻憑借自身多重優勢,有望成為下一片市場藍海。

           

          雙碳背景下,新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快速攀升。數據顯示,2015年-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裝機由4.8億千瓦上升至11.2億千瓦,CAGR達15.1%,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例由31.5%躍升至47.1%。

           

          然而,新能源發電具有較強的波動性與不可預測性,因此需要電力輔助服務來平衡電網的波動,以確保整個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具體來看,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中,電網調頻需求剛性強,占比達21%。但新能源裝機中,風力、光伏發電本身不具備參與調頻的能力,水電雖可參與電網調頻,但其新增裝機占比較小。

           

          因此,大量的火電機組長期承擔繁重的AGC(自動發電控制)調解任務,造成發電煤耗增高、設備磨損嚴重等一系列負面影響,現有電力調頻資源已難以滿足可再生能源入網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新能源發電量的提升,電網調頻將成為日益關注的熱點。

           

          儲能作為“新起之秀”,憑借自身技術與經濟等多重優勢,在電力體系中的地位逐步明確,已然成為我國電力系統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技術支撐。

           

          一、多重優勢助力儲能調頻崛起。

           

          應用領域上,發電側,儲能具備靈活的能量時間搬運功能,可以使得再生能源發電對電網更加友好、可控;電網側,儲能可參與電網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支撐;用戶側,可為用戶提供峰谷調節、提升供電能力與供電可靠性等多種需求。

           

          技術優勢上,大規模電池儲能系統響應速度快,短時功率吞吐能力強,且易改變調節方向,幾乎不會出現調節方向、調節偏差以及調節延遲等問題。

           

          經濟優勢上,電池儲能系統調頻可減少傳統調頻機組的磨損和運營成本,降低煤耗,提高靜態效益。另外,由于其響應快速,運行靈活,可以滿足系統運行的調頻需求而產生動態效益。

           

          可操作性上,電池儲能系統建設周期短,安裝地點靈活,且使用壽命長。

           

          憑借上述多重優勢,儲能調頻在實現對不同類型機組替代上具有較高潛力。比對數據顯示,其替代燃煤機組效果最好,可達25倍。

           

          二、火儲聯合為主流,獨立儲能“勢頭起”。

           

          高質量的替代性為儲能調頻打開了新的市場藍海,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也逐步形成。

           

          2013年,睿能世紀完成京能集團北京石景山熱電廠2MW儲能聯合調頻項目,打開了“火電+儲能”的商業模式先河。

           

          2018年以來,在各地輔助服務政策支持下,眾多企業涌入,火儲聯合調頻逐步實現商業化。山西、蒙西、京津唐、廣東迎來了產業爆破時刻,進入2020年以來,又開始向江西、福建等其它地區擴散。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火儲聯合調頻項目超65個(含招標、建設、投運)。

           

          此外,火儲聯合在成為主流商業模式的同時,獨立儲能勢頭也乘風而起。2020年5月,晉江儲能電站獲福建省首張獨立儲能電站發電業務許可證;2020年11月,國內首個商業運行的獨立儲能電站在青海投運;同年12月,三峽集團首個獨立儲能電站首期項目實現并網。

           

          作為新興模式,目前該領域仍處于“拓荒期”,項目較少,市場空間大。

           

          三、經濟效益日漸凸顯,市場格局日趨多元化。

           

          隨著經濟效益日漸凸顯,一條張力極大地儲能調頻賽道已然形成,多元化成為其“關鍵詞”之一。

           

          從地域分布上看,因山西、蒙西、京津唐、廣東地區電力市場改革較早,儲能調頻于這些區域率先爆發。后隨著電力市場改革逐步鋪開,東北、福建、新疆、山東、寧夏、甘肅、重慶、江蘇、安徽、青海、上海、四川等地均已啟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試點,呈遍地開花態勢,儲能調頻不再具有地域性。

           

          參與主體上,隨著新玩家數量不斷增加,儲能調頻市場已一改睿能世紀、科陸電子兩家企業獨大的局面,多元化參與主體結構漸趨形成。

           

          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LG、三星SDI、中國南方電網、國電南自、陽光電源、南都電源、上海電氣、索英電氣、智中能研、山東融匯等新老玩家、央企民營、跨界者等多種角色涌入,不斷拓展自身業務范圍,進軍儲能調頻市場,呈百家爭鳴態勢。

           

          四、市場空間將一直存在,“獨立+共享”成趨勢。

           

          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裝機量不斷攀升,儲能調頻作為剛性需求,其市場將一直存在,并有望成為細分賽道的“香餑餑”。

           

          行業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儲能調頻市場空間約900億元。

           

          兩會期間,8位人大代表也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鎖定在了此領域,提出加快確立儲能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建議。

           

          此外,還鼓勵建設“共享儲能”,通過電網統一調度,實現儲能在不同新能源場站間的共享使用;給予已配置的電源側儲能“獨立儲能”地位,提升儲能經濟價值,實現新能源與儲能的和諧發展。

           

          這些建議作為行業風向標,將從政策層面為儲能調頻市場保駕護航。

           

          可以預見,隨著十四五期間儲能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儲能調頻這一百億級市場藍海,將迎來巨大生機,產業鏈企業需不斷提升自身,以適應市場變化。


            <pre id="b95zx"><del id="b95zx"><dfn id="b95zx"></dfn></del></pre>

              <output id="b95zx"><cite id="b95zx"></cite></output>

              <pre id="b95zx"><mark id="b95zx"><progress id="b95zx"></progress></mark></pre>
                <p id="b95zx"><del id="b95zx"></del></p>

                <ruby id="b95zx"></ruby>

                <del id="b95zx"></del><p id="b95zx"><mark id="b95zx"></mark></p><p id="b95zx"></p>

                  好男人2019视频社区